
2025年法定节假日多2天,HR需要解读哪些关键信息?
12日,国务院公布《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的决定》(以下简称《办法》),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公布2025年部分节假日安排。
2025年1月1日起:全体公民放假的假日增加2天,即农历除夕、5月2日。除个别特殊情形外,法定节假日假期前后连续工作一般不超过6天。
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修改五个关键点:
2025年放假调休具体安排
2025年元旦、春节、清明节、劳动节、端午节、中秋节和国庆节放假调休日期的具体安排如下:
元旦:1月1日(周三)放假1天,不调休。
春节:1月28日(农历除夕、周二)至2月4日(农历正月初七、周二)放假调休,共8天。1月26日(周日)、2月8日(周六)上班。
清明节:4月4日(周五)至6日(周日)放假,共3天。
劳动节:5月1日(周四)至5日(周一)放假调休,共5天。4月27日(周日)上班。
端午节:5月31日(周六)至6月2日(周一)放假,共3天。
国庆节、中秋节:10月1日(周三)至8日(周三)放假调休,共8天。9月28日(周日)、10月11日(周六)上班。
关于节假日加班工资的计算与变化
(一)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的基本规定
在我国,法定节假日加班工资是有明确法律规定的。一般来说,用人单位在法定节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 300%的工资报酬。这里的法定节假日是指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以2025年调整后的春节为例,如果劳动者在除夕至初三这 4 天加班,用人单位应当按照 300%的标准支付加班工资。对于其他节日如国庆节的 3 天、劳动节的 2 天以及元旦、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各 1 天(调休形成的假期中法定节假日部分),同样适用这一规定。
(二)调休日加班工资的计算
对于通过调休形成的假期,其中的调休日加班工资计算方法与法定节假日不同。如果是休息日加班且不能安排补休的,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 200%的工资报酬。在 2025 年的节假日安排中,像春节通过调休形成的额外天数、国庆节调休的部分天数、其他节日调休形成的假期中非法定节假日的部分,都遵循这一原则。例如,春节调休放假至少 8 天,除了法定的除夕至初三这 4 天,如果劳动者在调休日加班且无法补休,用人单位应支付 200%的工资。需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有责任合理安排劳动者的工作和休息时间,尽量避免长期频繁的加班情况,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三)不同工时制度下加班工资的差异
1. 标准工时制度
在标准工时制度下,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8 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 40小时。在这种情况下,法定节假日和调休日加班工资按照上述规定计算。但如果劳动者在正常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应支付不低于工资的 150%的工资报酬。
2. 不定时工作制
对于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经劳动行政部门审批后,其工作时间不受标准工时制度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除法定节假日工作可参照 300%的加班工资标准外,一般不存在加班工资一说,因为其工作时间本身具有灵活性。不过,用人单位通常会在劳动合同或企业规章制度中对加班情况和报酬有特殊约定,应按照约定执行。
3.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
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是针对因工作性质特殊,需连续作业或受季节及自然条件限制的企业部分职工,采用的以周、月、季、年等为周期综合计算工作时间的工时制度。在综合计算周期内,如果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总数超过该周期的法定标准工作时间总数,超过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用人单位支付 150%的工资报酬。如果在法定节假日工作,同样支付 300%的工资报酬。
用人单位应对节假日加班和工资支付的策略
(一)合理安排生产经营和人员排班
用人单位应根据业务需求和节假日安排,提前制定合理的生产经营计划和人员排班方案。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加班,通过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等方式,在正常工作时间内完成工作任务。对于必须加班的情况,要合理安排加班人员,确保加班工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二)明确加班工资计算和支付规定
用人单位应在企业内部规章制度中明确加班工资的计算方法、支付周期等规定,并向劳动者公示。这些规定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的要求,避免因规定不明确或违法导致的劳动纠纷。同时,在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时,也应将加班工资相关内容明确写入合同条款。
(三)做好加班工资的核算和支付记录
用人单位要建立完善的加班工资核算和支付记录制度。准确记录劳动者的加班时间、加班类型(法定节假日加班、调休日加班、工作日延长工作时间加班等),按照规定的计算方法核算加班工资,并及时支付。这些记录不仅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需要,也是应对可能出现的劳动纠纷的重要证据。2025 年的节假日调整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休息时间,也对加班工资等相关问题产生了影响。无论是劳动者还是企业,都需要深入了解这些变化,依法维护相关权益和履行相应义务,以适应新的节假日安排和劳动保障环境。